近年来,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不少人短途通勤的需求。扫码、开锁、骑车、停车、落锁、还车,这是用户使用一辆共享单车的完整过程。然而近两年来,不少人发现,自己卡在了还车的那一步。为了避免单车乱停乱放,一些平台上线了固定点位、电子围栏内还车的规则。然而,早晚高峰还车点“车满为患”,或者是定位不准确还不了车。为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痛点出现的共享单车,为何又在“最后一米”出了状况?
单车租赁,并不完全是互联网语境下的新概念。但它却借助于信息技术,带来了共享经济的繁荣。如今,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它“随骑随走”的运营模式后,却被新的规则给限制了。早于共享单车出现的城市公共自行车,本身就是采取了固定点借还。而今天的解决问题方式,是用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,将共享单车恢复成了定点借还的模式。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享单车大量投入运营后的乱停乱放的情况,却消解了共享单车最初打入市场的“招牌”。
其实,这本质上是一个无形的网络世界和有形的现实世界的矛盾。城市的建设与规划,是在有形的环境下进行的设计。人流量、车流量、商业情况、交通路况……一系列因素左右着规划的指向。但是,互联网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变量。互联网这个变量,正在重塑着我们的生活习惯。它让我们的生活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,出行、社交等原有的生活模式在被重新定义着。就像数年以前,当我们还陶醉于手机图文阅读时,未曾想寥寥数年后短视频正迸发着巨大的潜力。
我们应当认识到,在这个充满着巨大变量的互联网空间里对现实的任何设计与谋划,归根结底都要落到生活的空间里。互联网空间的设计要满足这个虚拟世界的计算与运行原则,而落地现实的时候,同样应当设定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式。在共享单车的运营方面,互联网规则与运营方式的现实落地,将会带来什么样的趋势?作为城市管理者与运营企业要有一定的提前预判。无形的互联网与有形的城市管理,两者应当以一种更契合的方式交融。同时,无论是技术的规则还是现实的管理,共享单车的有序发展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。
对于共享单车的运营企业来说,现实的情况决定着应当如何去界定技术的阈值。在某些共享单车app上,如不在指定位置停车,每月会有固定次数的“豁免权”,或者需支付一定的“调度费”。当然,这并不是为违反规则的现实行为“开绿灯”。如前所述,定位偏差、信号不好、停车位已满……这些都是互联网规则在现实生活中铺开时遇到的“阵痛”。基于现实中出现的问题,在改善用户体验的过程中来拉近有形的现实与无形的互联网间距离,日臻完善也是一种良性的发展。
在经历了共享经济的大面积铺开后,当人们已经熟悉这种生活方式后,共享单车如何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走得更平稳健康,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,而是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持续性的关注与回应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