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记事起,就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到处生长着荆柳、黄蓿菜,并到处泛着白花花盐碱沫子的荒原叫九二三厂。而且,在那个时节,父亲每每给几百里地外的老家写信时,落款寄信人地址总是很郑重地写上"九二三厂某某信箱"。尽管幼年对世界万物都充满着好奇,但是贪玩的天性还是无暇去探究九二三背后的秘密。 再后来,九二三厂被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所替代,再后来,有着浓厚历史痕迹的会战指挥部称谓,又被胜利石油管理局所取代。九二三,这个寓意了一个特殊年代、特殊环境、特殊贡献的一组特殊数字,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。 两年前,陪着一群当年征战这片盐碱荒滩老石油们到华八井和营二井参观,井口一旁的大理石书本雕塑,一下子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。看着当年风华正茂,如今已是鬓发如霜的老石油们深情注视的目光,烙印在幼年记忆中的"九二三"数字,在雕塑文字的注释下,"九二三"的由来一下子变的清晰起来。 其实,与营二井相邻不远的华八井,早于1961年4月16日完钻后,就获得了日产8.1吨工业油流,实现了华北盆地早期找油的新突破,由此相继发现了大港、华北、冀东、中原等大油田,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。华八井作为当时东部渤海湾地区第一口见原油的探井,胜利油田的发现井,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勿庸置疑的。然而,胜利油田的历史却选择了当时喷涌出全国最高日产油量达555吨的营二井,选择了"九二三"作为她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代号。也正是有了"九二三",也让每一名胜利人记住了营二井,记住了"555"这三个数字。 是的,正因为在1962年9月23日那个秋高气爽的时节,555吨工业油流汹涌着从营二井井口中喷薄而出,刷新了当时我国日产原油的最高记录,证明了东营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猜想,验证了黄河之滨这块不毛之地上开展石油大会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。于是,营二井井口刺耳的轰鸣声成为了石油工业的有一次集结号声,聚集来了祖国四面八方、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,在这里披荆斩棘,挖地窝子,建干打垒,立井架,铺管道,拉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,用青春书写了一曲《我为祖国献石油》战歌。 如今,营二井静静地矗盐碱滩立在这片原野上,默默注视着一座新兴的石油城拔地而起。没有了战马奔腾的激情岁月,远去了战天斗地的石油号子,只有盐碱滩上的风吹过。曾经为之骄傲、自豪的"九二三"称谓,也静静地藏在了档案的夹页里。只有后人打开尘封的卷宗时,才会感受到历史留下的岁月沧桑。然而,对于每一名早期参加过胜利油田大会战及后来建设的胜利人来说,九二三已经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了,而是一个镌刻了多少酸甜苦辣的珍贵回忆。(张国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