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格切换

看电影(儿时的电影记事)

0 132
224227mtu4kyzxrt7z0o75.jpg




最近的一次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,也应该是去年了。可是那次看的也不是胶片电影。

对于电影来说,一定要在电影院里面看,如果不看胶片电影的话,那也是没有感觉,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看电影。
虽然我生在农村,但是光从看电影这方面来说,我还真的要比城里孩子幸运,小时候看得全是胶片电影,虽然是露天的,可是儿时的我,却从电影这里得到了无限的乐趣。
身处落后的苏北农村,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才用上了电,当时,每天晚上有白炽灯作为照明工具,就算是不错的了。电影那时候虽然发明了已经近百年,可是真正的在我们那里普及,也只能说是在我的童年时代了,虽说之前在那边也有电影放映,可那时很稀少的。
我童年成长的那几年可以说是电影在我们那里普及发展的黄金时期,我记得,当时谁家有结婚的,喜得贵子的,都要请人放一场两场电影来庆祝。但是我们那边,女儿出嫁是不放电影的,这个习俗一直都没有破,在我们那边。女儿出嫁虽然也是一桩喜事,可是却没有放电影庆祝惯例,可能大家认为毕竟是自家人嫁到别人家去,自己家少了一口人,还是不应该大加庆祝的原因吧?
那时候大家对于电影的热衷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。开始办喜事放电影,也就是放个一场,一场电影要放两部片子,两部片子的中间主人家要讲话,当然这讲话不是什么领导讲话那么长篇累牍,就简单的两三句,说今天是谁谁谁什么事放电影,欢迎大家前来观看,等一些。然后就是放鞭炮,一卦很长的鞭炮,放完以后接着放第二部片子。这都是很正常的规模,后来规模越来越大,横向纵向全面发展,我记得最高峰的时候是一场电影放了五部片子,一直放到了接近天亮。放映场次最多的就是我们村长的儿子结婚,一连放了七场,也就是连着放了七个晚上的电影。那时候已经到了电影在我们那里已经不是很吸引人了,放到了最后两天就很少人去看了。
再说说放电影的原因,总的说来,都是因为有喜事才请人放电影,像前面说的结婚的时候放电影那是必不可少的,至于其他的事情,那还有很多,有喜得贵子的,有老人过寿的,有考上大学的,有孩子剃毛头的,反正只要是值得庆祝的事情,用的着摆宴席的,都要放一场两场电影来助兴,甚至后来有个村干部上任,都记不清是什么干部了,反正不是支书,也不是村长,队长什么的,也放了一场电影来庆祝。
以上的都是民间的行为,还有官方的,那就是村里面要宣布个什么事,比如收个提留,交个税费什么的,都要放一场电影来把大家召集起来,通知一下,村长或者支书利用中间的时间讲话,这个讲话就不像前面说得那样的简短了,一般都能说个十几分钟。
夏天的天气热的要命,只有到了晚上还稍微好一点,但是晚上的蚊虫,就多的厉害,尤其是在中间放映员换胶片的时候聚集在白炽灯周围的,不过对于电影来说蚊子就算不上什么了,年龄长的就带着芭蕉扇,驱赶这些蚊子啊什么的,我们这些孩子,根本就不在乎这些。每天只要听说晚上有电影看,大家都早早的吃了晚饭,搬着凳子来到电影放映的场地,占个座先。电影放映的场地也不是固定的,在先前还相对固定,那时候还留有以前生产队的打谷场,虽然那时候生产队已经没了,可是那片场还在,那时候家家都有自己的打谷场,那块地就一直空着,露天天影大多在这里放映。荧幕就挂在两棵树的中间。那时候还上初中的我,放学回家的时候,总要从那边绕一下,看看有没有荧幕扯在那里。因为如果晚上这里放电影的话,总是要早早的把荧幕挂起,告诉大家,今晚这里要放电影。后来那片场地被开发成了耕地,电影放映就更没有固定的场地了。
那时候看电影的人很多,最高峰的时候每场能达到上千人。附近的村子的人都赶过来看,当然,那大多是年轻人。那时候的我还小,看电影就是凑个热闹。对于那些大姑娘小伙子来说,他们关注的就不仅仅限于电影本身了。看电影时候都是自带板凳,当然如果远一点的话,就根本不带了,如果电影场附近,有哪家的草堆,那他们家就遭了秧了,如果草垛近一点,那电影放映的时候草垛上肯定坐满了一群孩子;如果稍微远一点,那草垛肯定就被瓜分了,每个孩子都抱着一抱铺在地上当沙发,对于我们来说那可比板凳舒服多了。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一群小伙伴去偷别人家草垛上的草,回来的时候慌慌张张,竟然掉到了茅坑里面。最后一个家伙跟我说,这就叫做贼心虚。电影场里面虽然没有定的座位,但是观众的座次还是有一定规律的,最前面的肯定是一群小孩子,都是没有板凳,把从别人家草垛上偷来的草铺在地上当沙发的,后面就是带了小板凳的,再后面就是坐椅子的观众,最后面就是什么都没带,站在那里的了,这些人大多是那些小伙子。
电影放映的时候经常遇到机器坏了的时候,大家也都不着急,就都在那里等放映员自己也是高手,可以自己修,一般都是些小毛病,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捣鼓好,他接着放大家接着看。露天电影还带动了小商品经济的发展,那就是平时开小商店的,他们把摊点摆到了电影场,而且这样的摊点还不止一个。有很多零食卖。什么唐僧肉啊果丹皮阿。最常见的就是瓜子了。一毛钱可以买到一把,给他一毛钱他就抓一把瓜子给我们,连称都免了,电影放完第二天你再次经过那片场地的时候,满地都是瓜子壳。
当时我对电影的热爱,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了。开始父母并没有对我有什么限制,只是后来成绩越来越差,才对我采取了一些措施,虽然我成绩下降并不是因为看电影。于是我就想各种办法,达到我看电影的目的,得知晚上什么地方有电影。心里面当然非常想去看,但是父母不允许,那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,吃晚饭的时候电影就已经开映了,虽然心急如焚,也不表现出来,像平常一样吃饭,吃完饭以后就找个借口就溜去看电影了,我最常用的借口是上厕所。我甚至记得有一次甚至跪下求妈妈允许我去看电影,并且保证是最后一次,当然那次也并没有成为最后一次。那时候看电影根本就不在乎片子,每场必看,即使看了很多遍也会一点不拉的看完。第二天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讨论的焦点也就是昨天晚上看的电影。当时看了很多好电影,周星驰系列、黄飞鸿系列、李连杰系列,不过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些,只是觉得好看就是了。甚至当时看黄飞鸿系列的时候竟然不知道除了李连杰,还有另外一个人也演了黄飞鸿,自始至终都以为黄飞鸿是一个人演的。
由于经常看电影,就经常走夜路,电影散场的时候,大概都十点多左右了。大家都早已睡下了,我经常是一个人走夜路,因为通常我家晚饭比较晚,那些小伙伴就不等我他们早走了,我就只能一个人了,虽然看电影有很多人,但是散场以后就各奔东西了,没有同路的,也没有手电,就只能一个人摸黑走了。走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,就总结出一些经验,比如看到地面亮的一块那可不能走,那是路上的积水反射的天光,还有如果一点路都看不清,我就抬起头看着天,看着树梢,这样也能找到路。只是回到家的时候经常要把父母叫起来给我开门。
那时候看的是十六毫米胶片,放映员就是我们邻居,他的家里贴满了电影海报,还有很多那时候的《大众电影》。他的儿子跟我年龄一样大,都是一起的玩伴,经常在他家看他整理机器,后来他大儿子辍学以后就经常代替他去放映,我也跟着一起,所以我对电影放映的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,对放映机也有一定的了解,甚至我也可以装片放映,不过没有真正的当过放映员。现在那位放映员早已结束了放映员的生涯,因为不再有市场,露天电影再也没人看了。不过他的放映机等一些器材都还在,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表哥说要买他的机器。叫我帮着打听一下价格。
随着电视以及后来VCD的普及,还有盗版碟的横行,露天电影在我们那里走向了没落。我最后一次看露天电影应该是在2004年的夏天。那年也是我考上了这所大学,当然按照惯例,爸爸还是请人放了一场电影,虽然到场的观众连一百人都没有,看着为自己放的电影,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。再也找不回那失去的时光了,记载着我童年大部份乐趣的露天电影再也看不到了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Hello!朋友你好
欢迎加入迪恩城市社区
用其他账号登陆

推荐阅读Tuijianyuedu更多/more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25 Comsenz Inc.

GMT+8, 2025-4-16 05:51 , Processed in 0.186047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工作时间:7x24小时 联系微信:SLOFBBS 服务热线:13054692923 活动洽谈:13054632923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